現代主義是城市文明興起後,一股擴及思想、藝術與文學的思潮總匯。本展將引介臺灣讀者熟知的美國作家費茲傑羅、福克納、海明威等人之作品,並展出美臺兩地作家出版品、影音及手稿文物,藉由多元形式與國際借展品,將充滿實驗性及顛覆傳統的現代主義文學介紹給臺灣觀眾。日期:2023/12/02-2024/04/28地...
本館典藏超過12萬珍貴文物,其中包括手稿、書畫、器物等多類型,並備有專業修護設備與人才。近二十年來本館善盡守護作家心血之責,致力於保存、修護、文學研究等博物館基礎工作。本展是科技修復、數位人文、文學轉譯的合作成果,展現本館20年來在文物徵集進館後的時光歷程。以四個區域展現文物賦活,文學記憶:「文物律...
禁書之所以為「禁」,從來不只是書籍本身,更是禁錮思想與言論的自由。從日治時期到解嚴前後,臺灣人民歷經數十年的思想與言論管制。不論是殖民統治或戒嚴體制,當權者利用查禁制度決定一本書的命運。表面上是為了禁止「有毒思想」的傳播,實際上是為了方便控制人民,以鞏固政權。查禁制度所影響的,不只是已經出版的書籍,...
臺灣是個多族群文化的島嶼國家,一同攜手耕耘,建構共同的美麗家園。客家族群面對原鄉生活艱辛,從清領時期經黑水溝渡臺開墾,歷經環境的險阻及與不同族群間的摩擦及互動,面對重重嚴峻考驗後,胼手胝足,逐步在臺灣這塊土地上與其他族群共存,找尋各自安身立命的方法,發展出深具各族群文化特色的生活。從早年渡臺至現今,...
發燒、咳嗽、肌肉酸痛等常見症狀,在新冠肺炎(COVID-19)蔓延後更加讓人緊張,細小的徵候竟然可以連結至全球大疫,疾病影響個人也侵襲世界。臺灣位處亞熱帶,氣候悶熱而潮濕。17世紀郁永河渡海來臺灣採礦時,聽說「此地土水害人」,19世紀後來臺的殖民者也碰上棘手的風土病問題。1895年日軍出兵接收臺灣,...
自活字印刷後,書籍出版作為文學文本傳播的最大利器,出版打破文本創作僅在少數人之間流傳的侷限,也在讀者與作者間搭建了橋梁,連接了兩端,增進不同領域間的對話。因此,李瑞騰教授點出,「出版是從作者到讀者的通路」,也是「最為關鍵的幕後推手」。在這條文學出版的產製道路上,這些默默耕耘的「幕後推手」,宛如製作人...
臺灣原住民族文學是文學史長河中的上游,當口傳文學成為文類、文字退出的文學價值的本位,原住民族文學是臺灣文學史的序樂。原住民族在臺灣的活動時間遠遠早於400年,隨著考古遺址的發掘,可追溯到5、6千年的史前;原住民族的身分與歷史,都足以成為臺灣文學史的開端。本特展以典藏捐贈文物為基礎,呈現原住民族文學的...
文學或思想,在人的腦袋安靜運轉,但是若經由印刷技術「出版」,就能煽動情感、引發共鳴。所以出版品的威力難測,是最特殊的商品,可能大發利市、可能惹禍上身。臺灣的出版史上有許多傳奇,他們或獨自練功、或義氣結盟,有時還須共同抵抗強權,猶如闖盪江湖的高手──滿懷經綸、渾身膽識。臺灣的出版,始自何時?雖然明末就...
臺灣是一座擁擠喧譁的島嶼。住在這裡的,除了你,還有看不見的左鄰右舍。千百年來,原住民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以新奇瑰麗的想像,深邃美妙的音符,穿梭在山川蟲魚鳥獸,編織成一則則神話歌謠。而臺灣在大航海時代之後,混融各種族群不同的身影與方言,搖曳在林投樹叢,隱身在宮廟牌位。屬於女性的高音特別突出,清厲又悲傷。...
動物,在人類文學作品裡,從未缺席。神話、詩歌、小說、散文、童話……,都有動物的圖騰形象、生活寫照、互動情感,甚至擬人的一切。這些泛稱的動物文學,蘊含人與「人以外的」大地生物之關係糾結。臺灣文學悠遠的歷史,當然也不乏動物的題材。原住民族有靈動山海的動物精魂、古典漢詩有島國獨具的鹿蹄鳥跡、日治小說有勞苦...
歷史,是人類對過往時空經歷事件和行動的記載,亦即,歷史是一種書寫;文學,是特別的書寫形式,創作者憑其獨特見解與文采,經常取材歷史事件,品評、感傷、批判,成為另一種記載歷史的方式,影響後人的認知和感受。本次特展選取臺灣重要歷史事件為主軸,搭配展示本館典藏的捐贈文物,包括作家手稿、珍稀書籍和期刊等,其間...
為拉近文學藏品與社會大眾間距離,及推動文學跨產業發展,國立臺灣文學館於2018年推出「拾藏:臺灣文學物語」,是臺文館典藏品主題書寫的媒體,及協助商業應用相關商品、活動之轉譯媒合品牌。「拾藏:臺灣文學物語」有在時代的流轉當中,和文學博物館神秘的內在中,「拾」起熠熠發光的「藏」品之意。同時,這些藏品也都...
「文學抗疫,雲端相遇—Click,線上陪你度小月」是臺文館防疫的特別企畫,臺文館長蘇碩斌表示,臺文館逐步建置的「文學虛擬博物館」有更豐富的內容,包括虛擬實境體驗、臺灣文學史知識、文學踏查路徑、共創平台等主題,例如虛擬實境可使用手機附加VR載體720度旋轉觀看,也能點選單一藏品物件看仔細,充分享受一機...
臺灣的大河小說因著歷史語境的遞嬗演變,呈顯臺灣在地化特色與追求主體性的時代意義。為了讓更多讀者認識此一特殊文類以及本館豐富館藏,特別策劃「洶湧的溫柔──臺灣大河小說捐贈展」,企望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被缺席」的臺灣與臺灣人,重新清晰地顯影再現。
整整一百年前,臺灣文化協會,一群急切吸收現代文明的知識人,為社會發起一場史無前例的「啟蒙」。展覽由6封情書構成3個展區:「在啟蒙的浪頭上我等你」、「我們之間竟如此近」、「起身一起回望光源的影」,分別說明1920-1930、1930-1940年代的知識分子與大眾纏綿關係,以及100年後逐漸沈澱遺忘的文...
有一種朋友,毛手毛腳。本展展出貓狗相關的文學作品和圖像,有作家與家中王子公主搶鍵盤、擠沙發的日常;有貓咪面相學等新奇的都市傳說;當然也不會忘了,在飢餓與風雨中艱辛求生的街頭遊俠。抗疫的日子身心俱疲,就讓來自汪喵星球、療癒系的大使拯救你!
他們生活樂趣,真的,就寄託在毛筆尖。精選典藏品中清領、日治、戰後初期的毛筆寫作四十餘件,涵蓋三十餘位作家、十四位捐贈者,表達臺灣一代知識人的社稷情懷、生活美感,甚至私碎瑣事。那是一個曾經滿載文學風華的毛筆時代。那個鉛筆、鋼筆、鍵盤出現之前的時代,毛筆也不全然只寫國家大事、胸中塊壘。不論記錄生活、傳遞...
這個展覽,介紹文學的「性別」走在社會變革之前的故事。文學,總有敏感的寫作者不屈從陳年的兩性舊規,並且拋出男女權力、愛戀、情慾的新思維,因而轉動社會的方向感。回望臺灣,曾經是一個只容許男尊女卑、男歡女愛的超穩定框框,經過綿延的奮鬥,才成為我們現在多元豐富、彼此尊重的世界。
鯤島臺灣在悠久歷史中,恐怖黯影潛伏於山海之間,或鬼或怪,野史軼聞多有傳言。鬼,有時被理解為人死後流連人間的靈魂精魄;怪,則有更廣泛的想像,可能具有奇異外形、由動植物化身、或更多難以歸類的存在。對於原住民來說,因各族群對精神及物質世界的觀點不同,鬼怪傳說更加豐富,呈現出臺灣鬼怪形象的多元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