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文學糧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位於「樺山町二八番地」,為愛國婦人會創立的「私立愛國高等技藝女學校」校舍所在地。戰後,糧食局臺北事務所為管理各地集運之食米與物資,遂接手原有建物,作為辦公與倉儲空間。

建築物於1948年遭祝融焚毀,糧食局遂於1954年(北棟)及1958年(南棟)分期興建,並於1999年停止使用。此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曾陸續進駐,並於2016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國立臺灣文學館於2018年接管,經過研究與修復,在加強磚造的建築牆體、日式木構造屋頂、磨石子樓梯、灰泥線腳等處開展文化資產修復展,與觀眾一起閱讀1950年代混雜的建築語彙,體現文化資產之美。

2025年啟用的「臺灣文學糧倉」,由國立臺灣文學館營運。前身為糧食局倉庫,如今轉化為文學跨域與創作育成的基地。這座承載產業歷史的倉庫,延續存放食糧的空間記憶,成為作家、藝術家汲取靈感與創作能量的「精神食糧」之地。以「文學 × 跨域」、「創作者交流 × 育成」為發展方向,透過展演、講座、跨界合作與青年創作計畫等,鼓勵多媒材融合與創新實驗,打造臺灣文學的未來想像。

臺灣文學糧倉交通路線:https://tp.nmtl.gov.tw/home/zh-tw/transpor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