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館內使用)
《臺灣民報》是蔣渭水等人於1923年4月15日創辦的一份純白話文報紙。強調「啟發我島的文化,振起同胞的元氣,以謀臺灣的幸福」。
1927年8月1日《臺灣民報》以增加日文版的條件遷入台灣,仍以週刊形式出現。1930年增資改組,並易名為《臺灣新民報》。1932年4月15日,正式獲准發行日刊,廣受台灣民眾喜愛,台灣文化協會也在各地成立讀報社,方便民眾閱讀。《臺灣民報》對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等政治、社會運動均熱烈支持,也呼應要求台灣自治及抨擊台灣總督府。而對新文藝鼓吹及提倡白話文也有不少貢獻,更是台灣新文學的重要園地,此外,還引進新知識、新思想的介紹,也經常報導中國政情及世界新知,使其發行量突破一萬份,足以與日人創立的《臺灣日日新報》相提並論。本系列資料庫收集《臺灣民報》(1923-1930)前身《臺灣青年》(1920-1922)、《臺灣》(1922-1924),與易名後之《臺灣新民報》(1930-1932)之影像資料。
《三六九小報》,為日治時期的三日定期刊物,以漢文為通行語言,文言與白話兼具,創刊於昭和五年(1930)九月九日,每逢三、六、九日發刊,故以此命名,每月刊行九號,休歇於昭和10年(1935)9月6日,總計刊行479號。
《風月報》為日治時期漢文通俗文藝雜誌,刊名變革為:《風月》(1935.5.9-1936.2.8)、《風月報》(1937.7.20-1941.6.15)、《南方》(1941.7.1-1944.1.1)、《南方詩集》(1944.2.25-3.25)。《風月》初由台北大稻埕地區的舊文人組織「風月俱樂部」發行,以言情、休閒作為宗旨,為笑謔狎邪式小報;至《風月報》時期延攬新文學作家如徐坤泉、吳漫沙等,並刊登讀者來信、經營女性議題、增加「日文欄」、「兒童故事」,朝向大眾家庭雜誌的目標邁進。後因應南進政策,於1941年7月改為《南方》,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整體而言仍屬文藝性質濃厚之綜合性刊物。
連結至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