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本館12組館藏品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指定為重要古物。

 

「臺灣文藝聯盟本部」木匾

1934年5月6日,經張深切與賴明弘等中部文學者倡議,在台中召開第一屆全島文藝大會,會後成立「台灣文藝聯盟」。此物件於1997年由張深切的三弟張煌宜之子張勝語於南投市取出,後由張深切哲嗣張孫煜捐贈予本館;在經歷戰爭、二二八事件、張深切退隱後的生活波折、南投八七水災及家族遷徙等重大事故的六十年後,竟依然完好如初,誠屬難能可貴。而誕生於台中的文聯牌匾卻埋存在南投,家屬推測,這可能要歸因於張深切在二二八事件逃亡途中仍不忘悉心護持,一路攜帶並封存於三弟家中,才得以留存至今。

洪棄生《 寄鶴齋詩草乙未以前謔蹻集 》手稿本

洪棄生一生寫詩無數,這三卷詩集當屬最具代表性者;按時間先後排序,《謔蹻集》成文於清光緒12年(1886)至21年(1895)年,收錄〈西洲曲〉、〈金陵八詠〉等35首詩,多為洪棄生以清朝知識份子的立場書寫身為中國詩 人的想像,同時也藉由詩作表達對晚清政局的不滿與批判。而後,以乙未年間台灣割讓日本為界,《披晞集》寫自光緒21年(1895)至31年(1905),此時洪氏多以詩作反映時代,描寫戰敗國人民的心情;《寄鶴齋集》自光緒32年 (1906)至民國5年(1916),書寫作家面對日人治台現實的種種心情,其中最有名的作品即為描述被日人強行剪去髮辮心情的〈痛斷髮〉。詩集名稱「謔蹻」、「披晞」為作者自創詞彙,由於用字特異,多數讀者方家皆不解其義。

洪棄生《寄鶴齋乙未以後披晞集》手稿本

洪棄生《寄鶴齋集》手稿本

《臺灣の歌謠と名著物語》

《臺灣の歌謠と名著物語》收錄二百餘首台灣早期歌謠、故事、歷史小說等,以片假名方式標音,並加上日文翻譯以及註解。作者平澤平七又名平澤丁東,曾任職於台灣總督府編修課。 本書為台灣日治時期第一本結集成書的歌謠紀錄,為台灣文學史上重要作品之一。

楊逵《模範村》手稿

楊逵﹝1906-1985﹞,台南新化人,後移居台中,台灣文學跨時代重要作家,一生為文學及社會運動窮盡心力。 本件為楊逵《模範村》手稿本,全文完整,有五種不同顏色之修改筆跡。為楊逵最喜愛的三部作品之一,其作品具有社會主義人道關懷精神,為日治時期台灣文學之代表性作品,被學界視為楊逵代表作《送報伕》的延伸作品,具台灣文學重要價值。

張深切徒步旅行之名人題字錄

張深切(1904-1965)為日治時期重要作家之一,於日治時期曾積極參與台灣文學、文化與社會運動,並倡議組織「台灣文藝聯盟」。 本文物為張深切於大正13年(1924)從台中出發徒步旅行,請各地受訪者題字以為勉勵之用。其徒步旅行以「探民隱、研究風土民情」為目的,題字者,除霧社公學校賽德克族女童外,有林獻堂、莊嵩、蘇逢時、吳宗敬、莊潤新、杜香國、李茂炎、賴雨若、周圭元、劉明哲、林茂生、石煥長共12位文人士紳。對日治時期台灣文化與社會運動研究具重要文獻價值。

《風車》3

《風車詩刊》為創立於1933年之「風車詩社」所發行之詩誌,共出版4期。本期為目前唯一出土之一期,內刊利野蒼(李張瑞筆名)、水蔭萍、林修二等人之詩作、水蔭萍〈西協順三郎的世界〉(隨筆)、利野蒼〈作為感想〉(隨筆)、柳原喬〈花粉與唇〉(小說)及水蔭生之〈編輯雜錄〉;原為楊熾昌所擁有,然楊氏過世之前並不知此詩誌之存在;楊氏逝後家屬和呂興昌教授整理遺物,才發現其存在而得以出土,並由家屬將其捐贈本館。

1933年《台灣新民報》

2000年8月,台灣文學研究者中島利郎將1933年份《台灣新民報》原版贈予籌備成立台灣文學館的文資中心籌備處。這份目前所知的海內外孤本,保存良好,起迄時間為該年5月初至11月底,中缺部分,合約150餘期。1933年《台灣新民報》,最為人所樂道的是關於鄉土文學/台灣話文論爭的資料。支持台灣話文者李獻璋、郭秋生、黃石輝與反對派的林克夫、邱春 榮、賴明弘、朱點人等人以該報漢文文藝欄為中心爭鋒相對,呈顯台灣新文學運動在30年代所遭逢的語言/文字窘境。此外,賴慶的小說、楊華的新詩「山花集」等也因此批文物的出土得以被重新認識評估。

新文藝日記1927

劉吶鷗1927 年日記,作者命名為《新文藝日記》,日記本是東京新潮社發行,書背上作者標記著「大正十六年」。1926 年劉吶鷗前往上海,從此展開參與「新感覺派」的創作風潮,並翻譯當代西方的藝術理論,提倡「軟性電影」。此日記以日文寫成,幾乎每一天都有記錄,內容大致是閱讀筆記、書目及文友活動記錄,透過日記的出土,可呈現1920 年代末期,活躍於新文藝新風潮下的知識份子,其生活與文學生態的樣貌。

Cha̍p-hāng Kóan-kiàn(十項管見)

為讓平民百姓可以迅速獲得知識,蔡培火(1889-1983)在1920 年代積極透過羅馬字推動台灣人的啟蒙、文化運動,從書名就可領會作者藉由提出當時台灣人最需要的「十項社會教育」,以啟發吾土吾民之心。全書分十項要點逐一敘述,蔡培火以現代性視野論述其宗教、人生、何謂台灣人、女性、文明等觀念,殷切之情昭然可見。

《南溟樂園》4號

《南溟樂園》創刊於1929年10月,由多田南溟詩人主導的「南溟樂園社」發行,以詩為主體。至1930年1月第4號後,改題為《南溟藝園》,1933年1月停刊。本雜誌創立於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萌芽時期,當時已有郭水潭、陳奇雲、徐清吉、楊讚丁、王登山等台灣詩人加入南溟樂園社,足證本文物為研究台灣新文學發展初期不可忽視的文獻史料。加入的台灣詩人,多為鹽分地帶作家,因此本刊物也是補充日治時期詩人、鹽分地帶作家研究的重要文獻史料,具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