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嚐」在生活裡。日常再熟悉不過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因為文學,更能風味百變!吃在臺灣,繽紛多元的飲食文化,融合文字意境,迸出味蕾全新體驗。小吃、主食、點心、飲品,道道經典套餐,作家們絕不藏私,透過字句捕捉記憶中的夢幻滋味。
33道文學佳餚上菜囉!請注意細嚼慢嚥,用心咀嚼臺灣作家筆下的特殊韻味與豐富口感,美味入口即化,尾韻齒頰留香,酸甜苦辣鹹澀腥沖的感官刺激。
相關連結:飽讀食書——臺灣珍味文學展
近百年來,臺灣文學史上發生不下十次的大小筆戰。作家本就善於言詞,用文字武裝衝撞時,當然也是火花四濺。但「不服來戰」不僅有快意恩仇的痛快,也有對文學信仰的一片真情。執著是鋒利的。會痛,正是在乎文學的證明。
而這一切,或許可以從1924年那一天說起──
相關連結:不服來戰:臺灣文學論爭特展
臺灣曾經歷長達43年的白色恐怖,恐怖氛圍下島民自我審查,即使身體自由,也無法斷開心靈的鎖鏈。於是整座島嶼像是無法逃脫的密室,為求自保,島民自訂了遊戲規則:「沉默」。遊戲結束後,規則早已內化成習慣,不能說、不敢說,最後不會說了,只殘存破碎模糊的記憶。所幸作家以時間差的書寫,為我們留存了那段時光,讓我們得以讀進受傷的心靈。
相關連結:噤聲的密室——白恐文學讀心術
這個展覽,獻給1949年以為只是暫時退守的外省軍士、眷屬,以及他們的後代,還有與他們共同生活七十年的所有族群。如何談論一九四九的移民文學?如果只談這一群人的鄉愁,描述的恐怕都在遠方;如果只問另一群人對他們的印象,聽到的恐怕只剩下成見。其實,「這一群人」和「另一群人」之間還有更多理解及誤解的時刻、更多矛盾幽微的互動──尤其在文學作品之中。
相關連結:逆旅.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展
西元1920 年日本作家佐藤春夫來臺旅行數月,並以臺南等地為背景留下多部作品。為記念這趟難得的臺日文學之遇,本館將與日本的佐藤春夫紀念館、實踐女子大學文藝資料研究所合作展覽,向世人介紹其臺灣系列作品,並呈現百年來不斷衍生的創作面貌。
相關連結: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
雙層巴、茶餐廳、重慶大廈、無厘頭──這是我們的香港印象。傳統的、現代的、嚴肅的、俗媚的、紅玫瑰、白玫瑰,並存在島與半島。
港島、九龍、新界,原是中國大陸南端的邊陲漁鄉,命運在1840年代英國勢力登岸之後對倒。人流錢潮雖由世界湧入維多利亞港,殖民政權並沒有壓垮市井生活。北方幾經動亂,生民漂向南方。本地的、殖民的、南來的故事,交會的歷史更繁複。作家也斯忍不住要問:「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
相關連結:追憶我城──香港香港文學年華
浪跡的女文青、非典的知識人、美食的孫悟空、城市的說書者……。在臺灣,「韓良露」這個名字彷若一個博雅多聞的文化品牌,她享受美食、熱愛旅遊、研究星象和各種軟硬輕冷的事物,擅於以獨特創新的眼光詮釋日常生活與城市空間。
她早慧的文采自16歲開始綻放,從現代詩開啟寫作之路,觸角延伸至影評、散文、劇本等,卻始終謹守「拿筆寫字的人」之分寸。
2020年,韓良露告別世界五周年。她敞開大門的小露台,仍持續天上人間的對話,交匯成繁華熱鬧的大觀園。
相關連結:小露台.大觀園——韓良露捐贈展
小斌失戀了,前女友小蘇說他不喜歡旅行,也不喜歡文學,因此認定他沒有靈魂,他們沒辦法繼續在一起,但小斌仍然不放棄。分手後,小斌決定踏上旅途,立志將自己修煉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文藝青年。他決定在路上鍛鍊文筆,每到一個城市就寫一張明信片給小蘇,讓小蘇看見自己改變的決心。小斌循著作家的腳步規劃路線,展開為期半年的傾聽之旅,貼近自己的內心,遺忘愛情的傷悲,進化成一位喜歡旅行又喜歡文學的新好男人。究竟,小斌能不能在旅途結束後喚回小蘇的芳心呢?
相關連結:愛情的盡頭,旅行的開始
藏書票的拉丁文為「Ex-Libris」,英文則是「bookplate」,表示「這是我的書」、「我的圖書館」、「予以藏之」。15世紀之前皇室、宗教人士、貴族才得以擁有書籍,文藝復興時期,德國印刷術開始發展,紙張、印刷術傳入西方,歐洲工匠邁向富裕,商人開始擁有自己的藏書,民間藝術家開始替各名望家族、公會製作藏書票,從此藏書票隨著書在世界各地旅行。
相關連結:請給我一張藏書票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