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館內使用)
《臺灣民報》是蔣渭水等人於1923年4月15日創辦的一份純白話文報紙。強調「啟發我島的文化,振起同胞的元氣,以謀臺灣的幸福」。
1927年8月1日《臺灣民報》以增加日文版的條件遷入台灣,仍以週刊形式出現。1930年增資改組,並易名為《臺灣新民報》。1932年4月15日,正式獲准發行日刊,廣受台灣民眾喜愛,台灣文化協會也在各地成立讀報社,方便民眾閱讀。《臺灣民報》對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等政治、社會運動均熱烈支持,也呼應要求台灣自治及抨擊台灣總督府。而對新文藝鼓吹及提倡白話文也有不少貢獻,更是台灣新文學的重要園地,此外,還引進新知識、新思想的介紹,也經常報導中國政情及世界新知,使其發行量突破一萬份,足以與日人創立的《臺灣日日新報》相提並論。本系列資料庫收集《臺灣民報》(1923-1930)前身《臺灣青年》(1920-1922)、《臺灣》(1922-1924),與易名後之《臺灣新民報》(1930-1932)之影像資料。
《三六九小報》,為日治時期的三日定期刊物,以漢文為通行語言,文言與白話兼具,創刊於昭和五年(1930)九月九日,每逢三、六、九日發刊,故以此命名,每月刊行九號,休歇於昭和10年(1935)9月6日,總計刊行479號。
《風月報》為日治時期漢文通俗文藝雜誌,刊名變革為:《風月》(1935.5.9-1936.2.8)、《風月報》(1937.7.20-1941.6.15)、《南方》(1941.7.1-1944.1.1)、《南方詩集》(1944.2.25-3.25)。《風月》初由台北大稻埕地區的舊文人組織「風月俱樂部」發行,以言情、休閒作為宗旨,為笑謔狎邪式小報;至《風月報》時期延攬新文學作家如徐坤泉、吳漫沙等,並刊登讀者來信、經營女性議題、增加「日文欄」、「兒童故事」,朝向大眾家庭雜誌的目標邁進。後因應南進政策,於1941年7月改為《南方》,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整體而言仍屬文藝性質濃厚之綜合性刊物。
連結至網站
華藝線上圖書館包含CEPS中文電子期刊服務、CETD碩博士論文服務。
本資料庫限館內使用。
CEPS中文電子期刊服務:收錄期刊主要為臺灣及中國大陸出版的學術期刊文獻,另有部分美國、香港、馬來西亞等國出版之優良中英文學術期刊。內容涵蓋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應用科學、醫學與生命科學等五大領域。
CETD碩博士論文服務:以中文為主要語言類別,目前共收錄國內外共49所大專院校的碩博士論文,收錄學校包括:國立臺灣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北大學、淡江大學、高雄醫學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中山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香港大學等等優秀大專院校之博碩士論文.....
連結至網站
限館內使用,民眾可至本館B1圖書室利用。
廣羅「台灣文獻叢刊」未及收錄之遺珠,即海峽兩岸近半世紀來陸續發現之臺灣史料,包含清領、日治、民國時期完成之文獻著作、臺灣地區多個重量級臺灣史研究機構 / 出版社之出版品,及原藏於中國各大學圖書館 / 研究單位之珍本、孤本,後來翻印成書者,每種皆附有文獻考證與作者簡介。共分成閩臺方志、風物、詩文、政書、公牘、事變、海防、倭變、戰事、二二八事件、清鄭對峙與南明史料等八大類、 182 種,皆首度以「全文圖像」之數位型態問世。 連結至網站
限館內使用,民眾可至本館B1圖書室利用。
收錄《台灣史料集成》第一階段《明清臺灣檔案彙編》與《清代臺灣關係諭旨檔案彙編》,以及第二階段《清代臺灣方志彙刊》與《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總共800萬字內容,以數位化進行加值工程,除了提供經專業研究團隊校勘、標點的完整史料,並有多元化的數位檢索功能,讓查詢資料更加迅速簡易。 連結至網站
限館內使用,民眾可至本館B1圖書室利用。
收錄史前至西元2003年,台灣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社會、教育、文化、風俗等領域之發展軌跡,超過4600則詞條,近三百萬字、554幅珍貴的歷史圖像,以及44種圖表,為實用之臺灣史研究電子資源。 連結至網站
限館內使用,民眾可至本館B1圖書室利用。
共收錄一萬九千張臺灣古堡圖與現今臺灣地圖,古今地圖間可疊合對照觀看,並將歷史事件與人物資料整合至地圖上,實現「左圖右史」的閱讀模式。透過文史專家莊永明先生所珍藏一千多張的台灣老照片,搭配閱讀1895~2000年的臺灣大事件,體驗百年時光之演變。 連結至網站
限館內使用,民眾可至本館B1圖書室利用。
收錄兩百五十萬字。備有羅馬拼音、漢字字首筆劃、部首及注音等四種索引,供瀏覽檢索,每字詞皆提供例句(羅馬字/中文對照)與真人發音。 連結至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