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展覽

眾聲喧嘩:一九八零年代以降的臺灣文學風貌
綜觀臺灣文學,伴隨著各式種族、語言、文化、政權的影響。威權者說的故事,往往只有一種面貌。然而時序進入1980年代,被禁錮的思想和聲音隨著政治社會逐漸鬆脫,在此時迸發而出,文學創作隨著思想的解放,逐步呈現出多元而繁花盛開的蓬勃發展。自由開放的氛圍造就了各種各樣說故事的人,以握在手上的筆,寫出各自關懷、探索、追求的文學故事。走出閨秀的女性有自己的觀察,思考性別和性取向的人不再是寂寞的鱷魚,母語書寫使眾人找回了母親的語言,原住民用筆唱出了令人目眩神迷或為之震動心神的山海故事。聆聽土地的心跳動成自然書寫的旋律,舌尖上絢麗的嘉年華美味了飲食文學的樣貌,在他鄉流動往返的旅行自成其風景,網路時代則是進化中...

寫作台上的大千世界:作家珍寶捐贈展
「寫作台上的大千世界─作家珍寶捐贈展」規劃以作家捐贈文物中,挑選各類型共30件大小器物,取代以往以書寫者做為主體的設計主軸,企圖呈現作家在文字經營之外的多樣風貌,亦表現多元、華麗、繽紛的展覽風格。「作家珍寶」所指的並非名貴而珍稀的昂貴收藏,或奇珍異寶的奢侈品,反而只是尋常而樸實的文具、小飾品、紀念品,但其中卻承載著作家個人的生命記憶,或是表現出文人的生活品味。這些具有意義的器物,與文學作品本身不同,反映的是個人生命的情調,並能與作家之作品相互映襯。展場規劃兩大區塊,分別是「文房珍寶」及「雅趣珍藏」,精選西川滿、朱西甯、三毛、張秀亞、王開運等近20位作家的個人器物,使大眾一窺作家個人珍藏,是十...

臺日交流文學特展
自古以來,臺灣與日本多次相遇。接觸時,相刺激、競合,互放光亮,有時單方耀眼奪目,有時相互輝映。本展透過三大主題:一、「看看」,呈現臺日雙方相互凝視,透過文字形塑彼此,開展各自的想像;二、「想想」,觀看臺日接觸後,產生各種衝擊、競合,乃至相互提升等變化;三、「戀戀」,循常民生活的文化軌跡,呈現出互放光亮下,激盪、顯影的臺日文學、文化。

台灣本土母語文學常設展
台灣是多元族群共居的島嶼,眾聲喧嘩的母語文學是台灣文學的一大特色;為了讓民眾能夠認識、欣賞作家在這塊土地所創作的優美文學作品,本館於2010年將最大的特展空間─展覽室D規劃為「台灣本土母語文學常設展」,呈現原住民語、客語、台語文學的豐富意境,期使觀眾能領略本土母語文學在台灣文學脈絡中的內涵與價值。然而實體的展示基於文物保存、空間活化等因素,總是與時間賽跑、與空間競爭,台灣本土母語文學常設展於籌劃建置時,規劃為5年的常設展,即將於2015年4月結束展出。為使展覽成果得以延續,並擴大服務範圍,本館以現有的實體展覽為基礎,由研究人員重新檢視所有展覽內容、文案,將「台灣本土母語文學常設展」數位化。讓我們跟著...

乘著文學的翅膀-旅行台灣文學特展
本展展出「清朝時期」、「日本時期」、「民國時期」台灣各時期旅者的台灣書寫,呈現對台灣的土地樣貌、風俗民情,以及旅者對台灣土地的情感。

台南文學線上特展
台南是台灣文化的發祥地,全國開發最早的地區,多數飄洋過海者第一個抵達的地方,它人文薈萃,風光明媚。在這地上生活、成長、探險、移居的人們,用生命經驗寫下動人作品,在相傳的世代中流轉文學之風,向世界敘說精彩的過去,奮鬥的當下,值得期待的未來。

台灣文學的內在世界常設展--線上展
「台灣文學的內在世界」為國立台灣文學館第二期常設展,將從自然、人文、社會等層面觀看作家及其文學心靈。除了將原「舊建築新生命」常設展換新裝外,台文館同時推出複合式常設展,以多元的展示方式,呈現台灣文學豐富、多彩的內在世界。

流浪的橄欖樹──三毛逝世30週年紀念特展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記得〈橄欖樹〉這個句子?記得作者三毛?
臺灣思想封閉的時代,三毛拒絕學校、流浪天涯、異國戀曲、撒哈拉生活,不可思議的寫出二十幾部文學作品,影響了數不盡渴望自由的臺灣心靈。
1991年1月4日,三毛在臺北結束她的生命;遺物,都捐贈進入國立臺灣文學館。「流浪的橄欖樹──三毛逝世30週年紀念特展」,延續過去的思念,邀請記得的或不曾認識的讀者,從三毛的手稿和收藏,探訪她自由的心、真摯的筆。

「再見李潼──兒童文學的呼喚 」少年小說文學特展
臺灣少年小說第一人—李潼,一個用生命寫作、用筆建立溫暖與盼望的作家,辛勤灌溉耕耘著「關懷」、「疼惜」、「包容」、「同情」、、「歡喜」的生命力量,讓每個進入他作品的讀者,都可以感受到,生活原來可以這麼有趣,年輕人的心原來是這麼寬廣。

巴爾札克線上展覽
國立台灣文學館繼「俄羅斯文學三巨人」、「台灣文學館の魅力」等國際交流展之後,2010年特辦理法國文豪「巴爾札克文學特展」。根據法國在台協會表示,除過去由法國籌畫執行來台的各類巡迴展之外,本展為第一個真正由台、法合作,台灣自行執行的第一個台法國際交流展。 奧諾雷.德.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為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因曾在一幅拿破崙的畫像上寫下:「彼(拿破崙)以劍無法完成的事,余以筆完成。」,欲藉筆征服人類社會之豪語,而有「文學拿破崙」之稱。巴爾札克自1834年開始,有系統地匯整其著作,陸續寫出一系列長篇社會小說,反映革命後法國社會生活,構成長幅畫卷,並於1840年取名為《人間喜劇》(Comédie Humaine)...
每頁 10 筆,共 5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