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展覽

追憶我城──香港香港文學年華
雙層巴、茶餐廳、重慶大廈、無厘頭──這是我們的香港印象。傳統的、現代的、嚴肅的、俗媚的、紅玫瑰、白玫瑰,並存在島與半島。 港島、九龍、新界,原是中國大陸南端的邊陲漁鄉,命運在1840年代英國勢力登岸之後對倒。人流錢潮雖由世界湧入維多利亞港,殖民政權並沒有壓垮市井生活。北方幾經動亂,生民漂向南方。本地的、殖民的、南來的故事,交會的歷史更繁複。作家也斯忍不住要問:「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
小露台.大觀園——韓良露捐贈展
浪跡的女文青、非典的知識人、美食的孫悟空、城市的說書者……。在臺灣,「韓良露」這個名字彷若一個博雅多聞的文化品牌,她享受美食、熱愛旅遊、研究星象和各種軟硬輕冷的事物,擅於以獨特創新的眼光詮釋日常生活與城市空間。 她早慧的文采自16歲開始綻放,從現代詩開啟寫作之路,觸角延伸至影評、散文、劇本等,卻始終謹守「拿筆寫字的人」之分寸。 2020年,韓良露告別世界五周年。她敞開大門的小露台,仍持續天上人間的對話,交匯成繁華熱鬧的大觀園。
愛情的盡頭,旅行的開始
小斌失戀了,前女友小蘇說他不喜歡旅行,也不喜歡文學,因此認定他沒有靈魂,他們沒辦法繼續在一起,但小斌仍然不放棄。分手後,小斌決定踏上旅途,立志將自己修煉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文藝青年。他決定在路上鍛鍊文筆,每到一個城市就寫一張明信片給小蘇,讓小蘇看見自己改變的決心。小斌循著作家的腳步規劃路線,展開為期半年的傾聽之旅,貼近自己的內心,遺忘愛情的傷悲,進化成一位喜歡旅行又喜歡文學的新好男人。究竟,小斌能不能在旅途結束後喚回小蘇的芳心呢?
請給我一張藏書票的時間
藏書票的拉丁文為「Ex-Libris」,英文則是「bookplate」,表示「這是我的書」、「我的圖書館」、「予以藏之」。15世紀之前皇室、宗教人士、貴族才得以擁有書籍,文藝復興時期,德國印刷術開始發展,紙張、印刷術傳入西方,歐洲工匠邁向富裕,商人開始擁有自己的藏書,民間藝術家開始替各名望家族、公會製作藏書票,從此藏書票隨著書在世界各地旅行。
書寫靈光的眼睛——臺灣文學裡的原生世界
當我佇立在大安海灘,隔著一百公尺外的海潮,用望遠鏡面對這隻「黑鯨」時,想起牠們和我們共同的哺乳類動物的遠祖們,幾百萬年前已踏上各自不同的道路時,前面的距離好像一條歷史綿長的鴻溝,無法跨越。然而看著牠臨死的掙扎景象,縱使過去有幾百萬年的時間,將我們隔成兩種不同生存環境的動物,臨死時畢竟是殊途同歸。這樣遠望時,牠又彷若近在眼前,與我自己的命運似乎有些關聯。 ——劉克襄,〈黑鯨之死〉,《溪澗的旅次》 現在,就讓我們暫時擺脫人類的視角,跟著作家們的文字與靈思,翱翔於天際、行走於陸地、或是潛泳於海洋,聆聽鳥獸蟲魚的心聲。 歡迎進入臺灣文學裡的動物世界。
聆聽土地ê心聲——洪醒夫
洪醒夫出身於彰化二林貧寒的農家,創作的題材主要為農村中的人、事、物,作品反映出六、七零年代的農村社會面貌及風俗人情,為戰後重要的台灣文學作家。許多人從國文課本裡收錄的短文〈紙船印象〉認識他,該篇文章以紙船回憶為主題,開展出童年的農村生活印象,帶出父母不畏風雨守護子女的情感。本展以〈紙船印象〉為起點,呈現洪醒夫對於市井小民深切的關懷,讓觀眾透過洪醒夫的創作聽見土地的聲音。
文學刑事——許丙丁
本展以時下流行的「斜槓青年」為概念發想,帶領觀眾認識許丙丁豐富多彩的創作人生。許丙丁曾擔任過警察以及議員,也在工作之餘積極發展興趣,對琴、棋、書、畫、南管、京戲與民間文學都有相當的研究,是一位興趣廣泛的文藝青年。他的創作領域包括小說、漫畫、歌謠與戲劇,曾被譽為「府城秀才」,府城的生活經歷與一景一物皆是他創作的養分,可說是日治時期著名的斜槓青年。
冷眼熱腸‧勁風野草——龍瑛宗的文學人生
龍瑛宗為日治時期臺灣重要及多產的作家之一,創作時間橫跨日治時期至戰後國民政府時期,寫下不少日文及中文作品,為跨越語言一代的重要文學家。他擅長描寫殖民情境下的知識份子在挫敗及理想之間的掙扎,作品充滿蒼白的無力與孤獨,透露出隱微的哀傷,反映大時代下小人物疏離又深刻的心境。龍瑛宗及家人細心整理並保存藏書及文物,交付臺灣文學館典藏,包括文學雜誌、圖書、手 稿、照片、器物與剪報等一千餘筆,本展將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起點,接續帶入客家身分及跨語的一代等議題,呈現龍瑛宗的生命及創作軌跡,讓大家進一步認識這位能量豐沛 的作家以及他的時代。
紀實靈光──穿越時代的文學靈魂
本展收錄的作家皆出生於日治時期,由於政權的轉換及官方針對語言的打壓,書寫語言被迫從日文轉換成中文,他們也成為「跨越語言的一代」,作家們必須重頭學習以跨過文化的鴻溝,如葉石濤藉由背字典以及抄寫《紅樓夢》等土方煉鋼的方式練習中文,艱辛地鍛鍊出另一種語言的創作能力。迥異的書寫邏輯與文化思維體現在作家的生命歷程上,他們用文學的熱情一步步掙脫外在力量的束縛,重新提筆創作。我們可以在這些作家的作品中看見他們的奮力一搏以及作品裡關於生命的思索,力圖將語言的重量轉化成創作的動力,在文學中安頓孤獨的心靈,這是台灣文學史中一段特殊且沉重的現象。
時代的聲音——文學雜誌創刊號
本展的展品皆來自臺灣文學館《典藏精選輯》一到四內的內容,並選用其中收藏的「創刊號」為展示主題,保留這些刊物未逝的風華。雜誌承載著創辦者的思想及理念,一方面衝擊體制、一方面反映時代的浪潮以及內心的聲音,雜誌的創刊也代表創刊者竭力發聲的風骨與理想。本項展示將呈現創刊號的封面樣貌,並提供內容及時代背景的簡介,呈現雜誌發展的軌跡以及當時的藝文風貌,讓民眾聽聽這片土地上曾經響亮的聲音。
每頁 10 筆,共 50 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