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展覽

樂寓毫端──臺灣文學的毛筆時代捐贈展
他們生活樂趣,真的,就寄託在毛筆尖。
精選典藏品中清領、日治、戰後初期的毛筆寫作四十餘件,涵蓋三十餘位作家、十四位捐贈者,表達臺灣一代知識人的社稷情懷、生活美感,甚至私碎瑣事。那是一個曾經滿載文學風華的毛筆時代。那個鉛筆、鋼筆、鍵盤出現之前的時代,毛筆也不全然只寫國家大事、胸中塊壘。不論記錄生活、傳遞情感、交際應酬,甚至發發廢文,也都是毛筆啊!

可讀・性──臺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
這個展覽,介紹文學的「性別」走在社會變革之前的故事。文學,總有敏感的寫作者不屈從陳年的兩性舊規,並且拋出男女權力、愛戀、情慾的新思維,因而轉動社會的方向感。回望臺灣,曾經是一個只容許男尊女卑、男歡女愛的超穩定框框,經過綿延的奮鬥,才成為我們現在多元豐富、彼此尊重的世界。

魔幻鯤島・妖鬼奇譚──臺灣鬼怪文學特展
鯤島臺灣在悠久歷史中,恐怖黯影潛伏於山海之間,或鬼或怪,野史軼聞多有傳言。鬼,有時被理解為人死後流連人間的靈魂精魄;怪,則有更廣泛的想像,可能具有奇異外形、由動植物化身、或更多難以歸類的存在。對於原住民來說,因各族群對精神及物質世界的觀點不同,鬼怪傳說更加豐富,呈現出臺灣鬼怪形象的多元面貌。

航向浩瀚──臺灣海洋文學特展
海──魚群鯨豚的故鄉、洋流繞行的居所,是地表四分之三大的面積,也是大地之外的延伸。海洋,連結了陸地與陸地,牽引著人類歷史上的遷徙和移動。海洋,也隔離了不同民族和國家的距離,形塑出殊異的文化性格。
海的本質、海的隔離,海的想像,如波光般折射出文學家筆下的海洋書寫。作家對海的詠嘆、畏懼、發現,因海而生的思念、憂傷和期盼,以及從海而延伸的希望和開闊,鋪陳出海洋文學的風貌。

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 常設展
本展以「注意,你已被文學包圍了」、「始動,島孕育的 ‧ 與海帶來的(~1895)」、「立志,文明開化的夢與傷(1895~1945)」、「跨越,窒息年代的游擊戰(1945~1980)」、「爆炸,每個人都飆出高音(1980~2000)」、「____,寫我們一起的未來」等六大主題展區,將百年來的文學史化為日常,並透過數種不同的多媒體設備,讓觀眾可以與臺灣文學互動、創造,並從中帶走物質和心靈的紀念品。

飽讀食書——臺灣珍味文學展
文學「嚐」在生活裡。日常再熟悉不過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因為文學,更能風味百變!吃在臺灣,繽紛多元的飲食文化,融合文字意境,迸出味蕾全新體驗。小吃、主食、點心、飲品,道道經典套餐,作家們絕不藏私,透過字句捕捉記憶中的夢幻滋味。
33道文學佳餚上菜囉!請注意細嚼慢嚥,用心咀嚼臺灣作家筆下的特殊韻味與豐富口感,美味入口即化,尾韻齒頰留香,酸甜苦辣鹹澀腥沖的感官刺激。

不服來戰:臺灣文學論爭特展
近百年來,臺灣文學史上發生不下十次的大小筆戰。作家本就善於言詞,用文字武裝衝撞時,當然也是火花四濺。但「不服來戰」不僅有快意恩仇的痛快,也有對文學信仰的一片真情。執著是鋒利的。會痛,正是在乎文學的證明。
而這一切,或許可以從1924年那一天說起──

噤聲的密室——白恐文學讀心術
臺灣曾經歷長達43年的白色恐怖,恐怖氛圍下島民自我審查,即使身體自由,也無法斷開心靈的鎖鏈。於是整座島嶼像是無法逃脫的密室,為求自保,島民自訂了遊戲規則:「沉默」。遊戲結束後,規則早已內化成習慣,不能說、不敢說,最後不會說了,只殘存破碎模糊的記憶。所幸作家以時間差的書寫,為我們留存了那段時光,讓我們得以讀進受傷的心靈。

逆旅.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展
這個展覽,獻給1949年以為只是暫時退守的外省軍士、眷屬,以及他們的後代,還有與他們共同生活七十年的所有族群。如何談論一九四九的移民文學?如果只談這一群人的鄉愁,描述的恐怕都在遠方;如果只問另一群人對他們的印象,聽到的恐怕只剩下成見。其實,「這一群人」和「另一群人」之間還有更多理解及誤解的時刻、更多矛盾幽微的互動──尤其在文學作品之中。

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
西元1920 年日本作家佐藤春夫來臺旅行數月,並以臺南等地為背景留下多部作品。為記念這趟難得的臺日文學之遇,本館將與日本的佐藤春夫紀念館、實踐女子大學文藝資料研究所合作展覽,向世人介紹其臺灣系列作品,並呈現百年來不斷衍生的創作面貌。
每頁 10 筆,共 5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