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展覽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禁書之所以為「禁」,從來不只是書籍本身,更是禁錮思想與言論的自由。 從日治時期到解嚴前後,臺灣人民歷經數十年的思想與言論管制。不論是殖民統治或戒嚴體制,當權者利用查禁制度決定一本書的命運。表面上是為了禁止「有毒思想」的傳播,實際上是為了方便控制人民,以鞏固政權。查禁制度所影響的,不只是已經出版的書籍,也讓作家下筆時必須字字「斟酌」,其中甚有因自我檢閱後,選擇將完成的作品深鎖不願面世。 在威權統治下,各種異議之聲被消音,人民的自由受壓抑,然而再極權的統治也關不住自由的思想。 本展覽以「文壇封鎖中」為題,引領大眾共感一字定生死的肅殺時代,從而體認今日自由民主的可貴價值。
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與療
發燒、咳嗽、肌肉酸痛等常見症狀,在新冠肺炎(COVID-19)蔓延後更加讓人緊張,細小的徵候竟然可以連結至全球大疫,疾病影響個人也侵襲世界。 臺灣位處亞熱帶,氣候悶熱而潮濕。17世紀郁永河渡海來臺灣採礦時,聽說「此地土水害人」,19世紀後來臺的殖民者也碰上棘手的風土病問題。1895年日軍出兵接收臺灣,卻有半數兵力染上瘧疾與霍亂等傳染病,臺灣因此被冠上「瘴癘之地」的稱號。也因此日本殖民者引進西方學說,開啟一系列以衛生為名的公共建設。 文學將疾病化作隱喻,於描寫身體苦痛之際,也刻劃肉身之外的社會壓迫。文學也讓患者提筆寫下疾病帶來的磨難,挺身破除汙名。文學更記錄陪伴病者與長者的家屬、看護與醫護人員,於疾病帶來的...
文學出版的技藝/記憶
自活字印刷後,書籍出版作為文學文本傳播的最大利器,出版打破文本創作僅在少數人之間流傳的侷限,也在讀者與作者間搭建了橋梁,連接了兩端,增進不同領域間的對話。因此,李瑞騰教授點出,「出版是從作者到讀者的通路」,也是「最為關鍵的幕後推手」。 在這條文學出版的產製道路上,這些默默耕耘的「幕後推手」,宛如製作人的編輯,為書量身訂製內外裝扮的美術設計、行銷企劃、發行業務、製版印刷裝訂、經銷通路……等,途中經歷不同的風景,讓這一代又一代的出版從業人員如同遊戲打怪般,在各個時代中遭遇不同衝擊與挑戰,一路上過關斬將,締造臺灣文學的繁花盛景。 相關連結:文學出版的技藝/記憶
你了解我的明白─原住民族文學捐贈展
臺灣原住民族文學是文學史長河中的上游,當口傳文學成為文類、文字退出的文學價值的本位,原住民族文學是臺灣文學史的序樂。原住民族在臺灣的活動時間遠遠早於400年,隨著考古遺址的發掘,可追溯到5、6千年的史前;原住民族的身分與歷史,都足以成為臺灣文學史的開端。 本特展以典藏捐贈文物為基礎,呈現原住民族文學的各樣載體,史前的口傳時期,有神話、故事、傳說、祭儀、歌謠等多元文本,這些內容含括各族群語言的獨特性,敘述、承載族群在面對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挑戰與變遷。及至原住民族開始運用外來的「文字」系統,即母語之外的日文、漢字,能夠使用主流的溝通工具,讓臺灣主流社會認識他們獨有的語言、文化、信仰、價值;...
江湖有字在:臺灣人文出版史特展
文學或思想,在人的腦袋安靜運轉,但是若經由印刷技術「出版」,就能煽動情感、引發共鳴。所以出版品的威力難測,是最特殊的商品,可能大發利市、可能惹禍上身。臺灣的出版史上有許多傳奇,他們或獨自練功、或義氣結盟,有時還須共同抵抗強權,猶如闖盪江湖的高手──滿懷經綸、渾身膽識。 臺灣的出版,始自何時?雖然明末就有文人吟詩寫字,但初始只有手抄本,清末出現幾家雕版印書坊,仍稱不上出版。臺灣進入大量、快速的現代出版時代,可推溯到1881年英國長老教會帶來活字印刷機、以羅馬字印成《臺灣府城教會報》。日本時代,活版印刷漸被民間採用;1920年代後期,《臺灣民報》在臺發行並成立出版部,出版閱讀市場逐漸成形,開啟臺灣文化...
成為人以外的──臺灣動物文學特展
動物,在人類文學作品裡,從未缺席。神話、詩歌、小說、散文、童話……,都有動物的圖騰形象、生活寫照、互動情感,甚至擬人的一切。這些泛稱的動物文學,蘊含人與「人以外的」大地生物之關係糾結。 臺灣文學悠遠的歷史,當然也不乏動物的題材。原住民族有靈動山海的動物精魂、古典漢詩有島國獨具的鹿蹄鳥跡、日治小說有勞苦堪憐的牛犢馬匹,現代主義文學意識深處可從動物看到人的原始獸性、都市文學常見溫暖陪伴的阿貓阿狗,當代的自然書寫則又話鋒一轉開始反思人類文明膨脹的不應該……。 動物不用文字,不過,人類挺身代寫,以「動物文學」豐富了身體和生命經驗的多元。《聖經・約伯記》一段詩意的話,「你且問走獸,走獸必指教你,又問...
時間的弧線──臺灣歷史事件文學主題捐贈展
歷史,是人類對過往時空經歷事件和行動的記載,亦即,歷史是一種書寫;文學,是特別的書寫形式,創作者憑其獨特見解與文采,經常取材歷史事件,品評、感傷、批判,成為另一種記載歷史的方式,影響後人的認知和感受。本次特展選取臺灣重要歷史事件為主軸,搭配展示本館典藏的捐贈文物,包括作家手稿、珍稀書籍和期刊等,其間,或歌詠人物事蹟,或責批酷吏苛政。在文學裡,時間未必直線等速前進,而是彷若弧線,描述世間的起承轉合、深刻曲折。
文學抗疫,雲端相遇— Click,線上陪你度小月
「文學抗疫,雲端相遇—Click,線上陪你度小月」是臺文館防疫的特別企畫,臺文館長蘇碩斌表示,臺文館逐步建置的「文學虛擬博物館」有更豐富的內容,包括虛擬實境體驗、臺灣文學史知識、文學踏查路徑、共創平台等主題,例如虛擬實境可使用手機附加VR載體720度旋轉觀看,也能點選單一藏品物件看仔細,充分享受一機在手、文學暢快探索的樂趣。
洶湧的溫柔──臺灣大河小說捐贈展
臺灣的大河小說因著歷史語境的遞嬗演變,呈顯臺灣在地化特色與追求主體性的時代意義。為了讓更多讀者認識此一特殊文類以及本館豐富館藏,特別策劃「洶湧的溫柔──臺灣大河小說捐贈展」,企望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被缺席」的臺灣與臺灣人,重新清晰地顯影再現。
百年情書──文協百年特展
整整一百年前,臺灣文化協會,一群急切吸收現代文明的知識人,為社會發起一場史無前例的「啟蒙」。展覽由6封情書構成3個展區:「在啟蒙的浪頭上我等你」、「我們之間竟如此近」、「起身一起回望光源的影」,分別說明1920-1930、1930-1940年代的知識分子與大眾纏綿關係,以及100年後逐漸沈澱遺忘的文協足跡。最後,邀請您寫下第7封情書,投入當代的感情、摸索永恆的價值。我們在文協100年之際,不讓歷史歸零,而是從1開始。
每頁 10 筆,共 51 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