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與活動

更多
上一頁
下一頁

線上資源

更多

精選詩文

更多
三十三間堂

話說
第一間
堆滿了語言的白雲
第二間
蠹魚懶散地在啃發霉的史記
第三間
隱隱約約,撞見杜工部的嘆息聲
第四間
老祖父在打噴嚏
第五間
第六間
第七間
它們面面相覷橫七豎八的
依偎在一起,你猜
怎麼著,實則它們什麼也沒做
第八間
有花香緩緩走過
第九間
一蓬頭垢面的浪人在發無名的脾氣
第十間
米芾、黃庭堅、張瑞圖,相互悠悠地筆舞
第十一間
我的童年荒蕪了
我的書齋不見了
我的田園失蹤了
第十二間
第十三間
第十四間
第十五間
第十六間
你問它,幹啥
它們統統統統「莫宰羊」
第十七間
眾海濤一湧而上
第十八間
撫孤零零的巨松而盤桓
第十九間
陶老頭,一個人不言不語,喝悶酒
第二十間
一排彈珠箭簇一般地飛過來飛過來
第二十一間、第二十二間、第二十三間、
第二十四間、第二十五間、第二十六間、
第二十七間、第二十八間、第二十九間、
第三十間、第三十一間
第三十二間
(黃河、長江、青海、八達嶺、塔克拉馬
干、大雁塔、岳陽樓、滄浪亭、杜甫草
堂、樂山大佛……它們全然東倒西歪地
黏在一塊,說長道短,但是都不敢問
今年是何年,今夕是何夕?)
民國,二十年代,五十年代,八十年代
還有一些糾纏不清的聊齋
它們,俱黯然神傷
永遠,不會再回頭了
話說
第三十三間
直挺挺地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
像一尊怒目蹙眉的巨獅
對著煙塵滾滾川流不息的
現代
突然放聲大哭
附記:拙詩《三十三間堂》,係作者某一時刻所感受到的十分獨立奇特的風景,它與座落在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斜對面的「三十三間堂」,毫無關涉也。

作者:張默


復古

這一堂課由徐志摩先生講演
這一年課室內的各位我們都戴上復古小圓眼鏡梳了短西
裝頭髮油貼著腦門打了啾啾小領結這一年我們開始大談浪漫
談女人的小腳與背德這一年飛機失事死了一位詩人的消息登
在影視體育一個女星上吊一位縣長全家被殺一位女權運動者
在的士慘死復古呵那些年的某幾個午后我常在學校後花園練
起一些空飄傳單上頭寫著徐志摩死了徐志摩死了意映卿卿如
晤我不帶走一片雲彩開始思索墜機與詩人某些構圖上底細微
齟齬那些年我常在父母連袂出門後一人瑟縮在陰冷的房間角
落啜泣啊墜機像一隻白鳥悠然跌落多淒美呵噢這就是詩人的
必修實則我父母分別一人搭乘公共汽車六十路一人只是去巷
口雜貨買豆腐乳
他常常跑到我們的合唱團前面,獨自一人動情地歌唱。
這使我們面面相覷,噤聲不語。我們是那麼習慣於複音、理
性、吝嗇地試探聲音和諧之可能,以及口袋裡各自藏著於下
午要抽考的單字和公式。但他常常那麼粗聲大氣說話。我總
以為那僅是因為時差一些,我們如今用來豎中指討價還價說
謊,高潮底單音節電話打屁的語言欸,他是那麼虔敬底探索,
他是那麼文藝腔一些,柳絮兒白雲夜蝶嬰孩的臉,因為時差
我總是遲遲走進。
某些雨滴斷句像萌蘚底生長朝某些毫打窗櫺底聲響某些
對民國底街車閃過巷弄的臆想這樣意淫著任性著在字句衣衫
胭脂呵女子的絲襪上海背京任意架高底臆想不光是唯美乃是
還沒溢出課本外底一種詩人猶未被鎖在自費詩集或報屁股小
欄塊時期底無限延展底臆想唄
我在兒童樂園的旋轉門入口聽見有人罵我操你媽的個咧
我猜這便是白話文唄我的新娘穿白紗騎在迴旋木馬我的丈母
娘坐在咖咱杯裡吃熱狗我的情婦們坐在海盜船直立九十度旋
轉飛輪裡像果汁機榨肉餅那樣尖叫我感覺到在我和他的世界
之間有一種覆滅的因為是逆向奔跑故談不上追趕或棄離底有
些了了始終寫不好情書而興起底差慚

作者:駱以軍
文章出處:現代詩復刊29期


一念之間

若是在睡去之前醒來,我相信
黑掉的天空就會轉白,蒼白的臉色
可能也會轉紅。月亮如面霜
化粧了那些不為人知的敗壞的身體
把泥土推下去吧!讓草根穿透木板
穿透一個冬天,穿透腦袋裡殘留的
夢的剩菜剩湯。我們即將
走下土坡,越過濠溝,回到他們
倒下的地方。用豬形的陶土撲滿
儲蓄那些還沒滲入地底的血汗
豬,我們相信,明年會生產
‧豹變
吸夢的月光吸乾了錶中的時光
叫時針與分針蜷曲,如蝴蝶的觸鬚
在淫淫的花香中惶惶震顫
叫時針與分針枯萎,如絲瓜的藤蔓
啣住鳥聲凝成的露珠
那隻花豹的病況,可見一斑:
我曾通過洞簫去試探。無意間看見
昨天溺死在車聲下的螞蟻今天復活
抬著自己的屍體
以小踮步,優雅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感受
感受:多麼宏大的命令。叫我走出
劇院,進入人生。我在感受
我去感受了,雨像亡佚的歌詞拼命地沉落
讓肌膚成為一件冰冷的布匹,叫時間的
裁縫一針針去穿透、拉緊、縫密││
我被織成了,而且感覺的衣飾也已剪裁完妥
可以被另一些人感受,如一些新編的歌謠
把眾人的舌頭捏成一些舞姿,如同火
果敢的火把木頭的力量釋放出來
我也可以感受到靈魂滾開以後
推動頭蓋骨,那種鏘鏗的聲音:
我去感受,我在感受,而且感受了

作者:唐捐
文章出處:創世紀-110期-管管專號-1997.春季號


文學影音

更多
《家變》例講
講者介紹: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留美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小說創作班,獲藝術碩士學位。為《現代文學》雜誌創辦人之一,曾任教台大外文系四十年,擔任小說課程,提倡精讀。出版有《家變》、《十五篇小說》、《背海的人》等書。2007年獲台灣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09年榮獲國家文藝獎。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