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文學的時光機 | 編輯手記
Back to the Time When It’s Written
1624年,臺灣開啟與世界接觸交流的大門,迄今已400年。我們將藉此契機,深入回顧這段豐富的歷史進程,探索臺南如何成為多元文化的匯聚地。400年來,臺南見證了多次文化的碰撞與融合。這些歷史痕跡不僅體現在建築風格和城市規劃中,更深深影響了臺南的文學創作和文化氛圍。
在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臺文館於6月推出「文學千層,故事連城:從17世紀開始的超時空之旅」特展,從鄭經親筆手稿《嗣封世子劄致荷蘭出海王》、清代朱景英木刻對聯,到日治時期「風車詩社」發行之《風車》雜誌,讓讀者彷若走入一道由無數文學創作層層堆疊而成的時光長廊。搭配展覽主題,在本期第一個專題,我們將爬梳400年來的臺南文學,揭示它如何影響整個臺灣文學的發展脈絡。
本期第二個專題則將焦點轉向雲林元長五塊村,探討百年前的保正作家蔡秋桐,如何以文學回應土地和時代。蔡秋桐的作品以漢文揉雜台語漢字,描繪當時農村的風土人情,表達其對土地的深厚情感和文化認同。這段歷史不僅是對蔡秋桐個人創作的回顧,也是對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的深入探索。
從專題延伸,「閱讀線上」單元來到位於臺南善化的「種子書屋」,從環境、語言、親子等面向,看見一家小書店對在地人文風景的溫暖關懷。此外,「業界直擊」單元則拜訪在臺灣詩壇屹立超過一甲子的「笠詩社」,詩社不只在推動臺灣現代詩發展過程具有重要的貢獻和影響,隨著時代變化,至今仍持續追尋本土與自由的創作精神。
本期記錄臺南文學的發展歷程和其對臺灣文學的影響,同時也探討蔡秋桐的作品,希望喚起更多對本土文學創作的關注與熱愛。期待大家能在這場超越400年時空的文學之旅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和靈感。
編輯部